【教学心语】让语言学习真正“活”起来!

发布者:人文办公室发布时间:2025-11-26浏览次数:10


 1119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《大学英语1》教学观摩活动顺利开展。本次活动特邀我院外语课部李欢老师主讲,面向2025级临床医学班学生,以“Wit and Fit--健康生活方式”为主题,呈现了一堂将语言学习与医学专业背景、学生兴趣深度结合的英语视听说课程,为观摩师生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教学实践范例。

李欢老师心得体会:

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,我始终在思考如何让语言学习真正“活”起来——尤其当我的学生是临床医学生。如何让课程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又能与他们的专业发展相契合,一直是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方向。接下来以本次课堂教学为例来谈一谈我的教学心得。

主题化情境教学:围绕与专业相关的主题(如“Wit and Fit--健康生活方式”)设计课程内容,使语言学习与学生的专业背景(临床医学)紧密结合。

问题驱动导入:以开放式问题(如“咖啡是敌是友?”)激发学生兴趣,引导他们用英语表达观点,自然进入语言实践。

多模态输入与分层训练:通过英语短片进行视听说训练:首次播放配字幕辅助理解,第二次关闭画面专注听力,强化语音语调感知。采用“影子跟读”和集体配音活动,鼓励学生模仿发音、突破开口障碍,感受英语韵律。

合作探究与跨文化比较:分组讨论中西方健康观念(如《黄帝内经》与《希波克拉底学说》),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。

课程思政与生活化素材融合:引入当代中国健康新潮流(如“陆地冲浪”)、自制音频记录同龄人生活,引导学生边听边记笔记,并通过复述训练学生信息抓取与语言组织能力。

文化沉浸与地道表达习惯:结合文化体验(如英国甜食)自然渗透词汇教学(如“sweet tooth”),在真实语境中培养文化意识,学习新知。

辩论式思辨训练:以争议性议题(如“脂肪与糖的健康影响”)组织辩论,通过分析现象(如BBC短片内容)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判断能力。

目标导向的教学理念:强调英语作为连接医学文化与前沿知识的桥梁,注重从“模仿”到“创造”的转化,推动语言能力向实际应用延伸。

大学英语教学绝不能困于课本的方寸之地。特别是对未来的医生而言,英语不仅是工具,更是连接不同医学文化、获取前沿知识的桥梁。当我们在课堂中融入真实的文化素材,当学生从跟读到敢说,从模仿到创造,语言学习就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——成为一扇面向世界的窗。(审稿 朱红军)